之前談過了透過拍賣行購買古董錶的好處及趣事,可是透過拍賣行交易真的是讓人如此放心嗎?鐘錶拍賣其實也是許多名錶廠炒作話題(及價格)的戰場之一,不過卻比較少看到對於拍賣交易實際操作的一些報導。筆者就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拍賣行的現實面。
透過拍賣行買賣第一個要考量到的就是所謂的手續費。買家得標之後所要支付的費用並非所謂的落搥價,而還需要加上買方佣金。台灣的拍賣行所收取的買方佣金大都在10%至15%,不過國際知名拍賣行的買方佣金可就高達25%。雖然如果成交價高於一定金額以上的部分可以稍微低一點,不過其門檻通常都是十萬美金以上。一般來說,如果落搥價是一萬元來說,買家就必需支付一萬二千五百元再加上運費。如果你所在的國家有針對鐘錶課徵關稅,那麼在錶運送的過程還會被海關課稅,很多時候光光關稅就比派專員飛到當地私自帶回來的費用還高。當然如果你跟拍賣公司的關係不錯,就可以商請對方到你所在城市洽商的時候順便幫你帶來,不過通常這就需要等一段時間了。
對於賣家來說,拍賣公司一樣要收取所謂的賣家佣金。賣家佣金通常都在10%至15%不等,所以如果落搥價是一萬來說,賣家只能收到約八千五百元(有時還要多支付1%的保險費用)。台灣的拍賣行一般來說都會在一個月內與賣家結清款項,但是國際大拍賣行可就不一定了。你如果仔細閱讀知名拍賣行的條款細則,你會發現很多公司並未清楚訂出他們必須全額交付款項的期限。實際上,即便在買家已經全額付清的情況下,有些國際知名拍賣公司還是會延遲付款給賣家。雖然筆者沒聽過拒付的例子,不過在沒有合理解釋的情況下,拖欠款項兩三個月是時有所聞的事。所以急需用錢的賣家在選擇拍賣公司的時候,應該針對這點多加考量。
當然買家在下標的時候,自然就必須將手續費考量進去,再訂出自己能負擔的上限。不過這多付的手續費是否真的就代表能得到較佳的保障呢?如同藝術品及古董一樣,拍賣行所聘請的鐘錶專家並不見得是十項全能。所謂的看走眼也是偶而會發生的,在拍賣行買到假貨也是時有耳聞的。當然這邊所謂的假貨並不是指仿製錶,通常是指有些零件非原裝或是錶並非出廠狀態(例如錶殼與錶芯雖然皆原廠但是並非出廠時相對應的序號)。如果買家沒有及時提出異議,超過期限(大多一年)也就只能自認倒楣。所以拍到錶之後,應該還是多給周圍對鐘錶知識較豐富的師傅及友人過目,甚至交由原廠(如果還在營業的話)檢查。
一般而言,為了避免爭議,拍賣行所賣的錶都是「行走正常」的錶。可是以古董錶來說,所謂的「行走正常」並不代表一定準時。以一隻一百多年的懷錶而言,一天的誤差能在一分鐘之內就已經算正常。就算差至三五分鐘,以拍賣行的角度而言,一樣屬於「正常行走」,但是並不是所有買家都能接受這種誤差,所以通常還要再花一筆錢請錶師傅調整。有時候一些潛在的問題(例如齒輪磨損嚴重)才會在這時被注意到,但是以齒輪磨損嚴重來說,只要錶一樣正常運作,拍賣公司是不接受這種退貨理由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有錢人在競標高價品的時候,會花錢請自己信得過的專家專程飛一趟來親自檢驗該拍品。不過如果買家本身跟拍賣行打好關係,其實拍賣行的員工就會私下透露一些「最好不要碰」的物品清單。
以一隻落搥價10,000元的錶而言,當買家付了12,500元之後,買家實際上只能拿到8,500元,而拍賣公司可以賺到4,500元,這利潤不可不謂豐厚。相對於網路拍賣而言(買家免費,賣家要被抽取10%左右),這多出來的成本的確值得買賣雙方思考是否真要透過拍賣行交易。買家多付的2,500元,等於透過拍賣行買了四次就可以在網路上買五支。自網路上有信譽的賣家購買鐘錶,所謂遇到「問題錶」的機率可能不會高達25%,在這情況下是否要多付那四分之一的價錢來獲得更多的保障,這就見仁見智了。不過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其實拍賣行的確有其優勢,尤其只要你出價事先將手續費列入計算,運氣好的話,其實得標價不見得會比網路拍賣吃虧。只要運用得當,拍賣行的確是鐘錶收藏者的好幫手。
透過拍賣行買賣第一個要考量到的就是所謂的手續費。買家得標之後所要支付的費用並非所謂的落搥價,而還需要加上買方佣金。台灣的拍賣行所收取的買方佣金大都在10%至15%,不過國際知名拍賣行的買方佣金可就高達25%。雖然如果成交價高於一定金額以上的部分可以稍微低一點,不過其門檻通常都是十萬美金以上。一般來說,如果落搥價是一萬元來說,買家就必需支付一萬二千五百元再加上運費。如果你所在的國家有針對鐘錶課徵關稅,那麼在錶運送的過程還會被海關課稅,很多時候光光關稅就比派專員飛到當地私自帶回來的費用還高。當然如果你跟拍賣公司的關係不錯,就可以商請對方到你所在城市洽商的時候順便幫你帶來,不過通常這就需要等一段時間了。
對於賣家來說,拍賣公司一樣要收取所謂的賣家佣金。賣家佣金通常都在10%至15%不等,所以如果落搥價是一萬來說,賣家只能收到約八千五百元(有時還要多支付1%的保險費用)。台灣的拍賣行一般來說都會在一個月內與賣家結清款項,但是國際大拍賣行可就不一定了。你如果仔細閱讀知名拍賣行的條款細則,你會發現很多公司並未清楚訂出他們必須全額交付款項的期限。實際上,即便在買家已經全額付清的情況下,有些國際知名拍賣公司還是會延遲付款給賣家。雖然筆者沒聽過拒付的例子,不過在沒有合理解釋的情況下,拖欠款項兩三個月是時有所聞的事。所以急需用錢的賣家在選擇拍賣公司的時候,應該針對這點多加考量。
當然買家在下標的時候,自然就必須將手續費考量進去,再訂出自己能負擔的上限。不過這多付的手續費是否真的就代表能得到較佳的保障呢?如同藝術品及古董一樣,拍賣行所聘請的鐘錶專家並不見得是十項全能。所謂的看走眼也是偶而會發生的,在拍賣行買到假貨也是時有耳聞的。當然這邊所謂的假貨並不是指仿製錶,通常是指有些零件非原裝或是錶並非出廠狀態(例如錶殼與錶芯雖然皆原廠但是並非出廠時相對應的序號)。如果買家沒有及時提出異議,超過期限(大多一年)也就只能自認倒楣。所以拍到錶之後,應該還是多給周圍對鐘錶知識較豐富的師傅及友人過目,甚至交由原廠(如果還在營業的話)檢查。
一般而言,為了避免爭議,拍賣行所賣的錶都是「行走正常」的錶。可是以古董錶來說,所謂的「行走正常」並不代表一定準時。以一隻一百多年的懷錶而言,一天的誤差能在一分鐘之內就已經算正常。就算差至三五分鐘,以拍賣行的角度而言,一樣屬於「正常行走」,但是並不是所有買家都能接受這種誤差,所以通常還要再花一筆錢請錶師傅調整。有時候一些潛在的問題(例如齒輪磨損嚴重)才會在這時被注意到,但是以齒輪磨損嚴重來說,只要錶一樣正常運作,拍賣公司是不接受這種退貨理由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有錢人在競標高價品的時候,會花錢請自己信得過的專家專程飛一趟來親自檢驗該拍品。不過如果買家本身跟拍賣行打好關係,其實拍賣行的員工就會私下透露一些「最好不要碰」的物品清單。
以一隻落搥價10,000元的錶而言,當買家付了12,500元之後,買家實際上只能拿到8,500元,而拍賣公司可以賺到4,500元,這利潤不可不謂豐厚。相對於網路拍賣而言(買家免費,賣家要被抽取10%左右),這多出來的成本的確值得買賣雙方思考是否真要透過拍賣行交易。買家多付的2,500元,等於透過拍賣行買了四次就可以在網路上買五支。自網路上有信譽的賣家購買鐘錶,所謂遇到「問題錶」的機率可能不會高達25%,在這情況下是否要多付那四分之一的價錢來獲得更多的保障,這就見仁見智了。不過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其實拍賣行的確有其優勢,尤其只要你出價事先將手續費列入計算,運氣好的話,其實得標價不見得會比網路拍賣吃虧。只要運用得當,拍賣行的確是鐘錶收藏者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