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WatxhXO,你的線上鍾錶展示櫃。你不但可以將你的私人鍾錶收藏展示給全世界,你也可以在此分享或是閱讀有用的鍾錶相關資訊。

十九世紀中國的時間觀與西洋懷錶

NIKKO • 2021-03-18


中國早在明末,宮廷就已經有西洋鐘的傳入。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鐘錶也漸漸成為達官顯要的玩物,連和珅都有不少件金鬧錶(請參閱筆者另一篇「從和坤看十八世紀中國的西洋鐘錶」)。不過雖然西洋鐘錶傳入中國的時間甚早,但是似乎並沒有對於中國民間的時間觀念掀起很大的變革。

中國古代民間並沒有一致公認的精準計時系統,所以常會看到什麼一炷香、一盞茶這種時間單位。一般常在古裝劇裡看到更夫所打的更,計算方式是從日落開始一直到日出,將夜晚分成五等分。這就是為什麼半夜是三更,因為三更正好是五等分的中間那段,但是也只是指一段時間而已,並無法很精準地在某一點指出當時正好就是半夜。雖然一直有所謂的十二時辰,乍看之下似乎可以直接轉換成西洋的時制,不過每個朝代的刻鐘算法都略有不同,實際上都以日出、正午以及日落為基礎來微調。也就是說一樣是午時三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季節會指不同的時間,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正午就是中午,幾時幾刻並不重要。

很明顯地,這種時間計算方式會因季節日照時間的出入而產生誤差。這對於習於務農的中國民眾來說也許問題不大,但是對於鐘錶設計師,這簡直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以當時的技術,鐘錶不可能因為日出日落時間的變更而自動做更改,而且這種更改也不利於計時,所以中國的水鐘其實都是需要不斷地依季節微調來運作。西方的鐘錶本身的設計就是一天分成固定的兩個十二小時來運作,其實跟當時中國人所熟悉的計時方式截然不同。儘管在康熙、乾隆年間,宮廷與民間都已經開始有製造鐘錶的工匠,西洋鐘錶對於中國人來說,其實裝飾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中國的鐘錶市場一開始其實是鐘遠大於錶,不過自十九世紀開始,中國的懷錶市場漸漸打開了,畢竟鐘不像錶,無法隨身帶著把玩炫耀。西方的鐘錶商當然也注意到這個現象,尤其當時中國人習慣買對錶(並非現在的男女對錶,而是兩隻同種錶),以求吉利。一次成交就是兩隻,這對於西方商人當然充滿了吸引力。也因為對於中國人,懷錶是屬於裝飾性質,所以當時西方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的產品,與一般西方鐘錶有很大的不同。當時的中國人很喜歡用手指撫摸袋中的錶殼,光滑的錶殼反而比有雕刻的粗糙錶殼受歡迎。所以當時出口到中國的錶,機芯有著花俏的雕花設計,但是錶殼反而是彩繪的光滑琺瑯外殼。

到了道光年間(1821~1850),播威(Bovet)看到了中國懷錶的潛在商機:除了達官貴人之外,一般中產階級對懷錶一定也相當嚮往。於是播威採用了銀製的錶殼來取代造價高昂的彩繪琺瑯,並選用一種改良式的複式擒縱(Duplex Escapement,又稱做雙聯式擒縱)的機芯。複式擒縱雖然造價低廉,但是極易磨損而且維修不易,所以西方市場很少見到採用這種擒縱結構的錶,但是這反而變成播威的優勢,並成功的打響名號成為中國懷錶界的第一把交椅。西方其他錶廠看到這現象也爭先恐後地進入中國市場,有些錶廠甚至開始在廣東、上海等地成立公司及組裝廠,一時之間市場出現的鐘錶廠牌令人眼花繚亂。


(清末報紙上的大八件袋表廣告)


複式擒縱屬於摩擦歇止式(frictional rest)擒縱,對於機件的耗損是很高的,所以在西方都只用在不耐用的廉價錶上。而中國懷錶上卻有很高的比例是使用這些擒縱系統。在鐘錶歷史上,很少有針對某個區域或是國家針對性的使用某種擒縱系統的例子,但這種改良式的複式擒縱(又稱蟹爪輪)幾乎可以說是只有中國市場獨有。不幸的是,當初會針對中國市場選擇使用複式擒縱也就是因為當時中國市場對於鐘錶的結構所知不多。在鐘錶界,中國複式(Chinese Duplex)也成為當時在中國所流行的懷錶統稱。而另一個暱稱就是華人比較熟悉的所謂大八件,不過這個名稱的起源不明,有些人會歸咎於因為該種懷錶機芯上可以大略分為八個部件,有點類似當時的宮廷甜品擺設方式。之後進入中國市場的其他品牌像是有喴(Juvet)、怡嗱(Guinand)、烏利文(Jaques Ullmann)等也大都延續同樣的設計。


(清末報紙上的中文時辰袋表廣告)


到了十九世紀末期,美國大量製造的錶開始進入中國市場,鐘錶售價也不斷地往下降。有些錶廠甚至推出一些更符合當時中國民情的產品來增加盡爭力,例如:中文時辰或是農曆月份的顯示。由於競爭加劇,導致原本在中國百家爭鳴的歐洲錶廠很多都被迫退出市場。懷錶平民化使得中國使用者也開始注重錶的耐用與準確性,複式擒縱開始被市場主流槓桿式擒縱(Lever Escapement,又稱為馬式擒縱)所取代。隨著鐘錶逐漸進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國人的現代時間觀念也才從原本的西方租界散播到各地。

流年不利的安帝古倫

NIKKO • 2019-01-01
許久沒有發文,一發文寫的卻不是鐘錶相關的文章,而是鐘錶拍賣行的訊息。筆者之前已經寫過不少關於安帝古倫(Antiquorum)的文章,當然並不是全然正面的。對其特別有愛,主要還是因為這家是筆者第一家接觸的鐘錶拍賣行,所以相較於其他拍賣公司,筆者還是對安帝古倫比較有親切感。不幸的是最近這一兩年,安帝古倫的業績每況愈下,也越來越難爭取到頂級拍品。反而是另外幾家拍賣行,例如:佳士得(Christie’s)、富藝斯(Phillips)跟蘇富比(Sotheby’s),的業績蒸蒸日上,形成強烈對比。尤其富藝斯挖角了安帝古倫的陳小姐之後,在臺灣的業務更是岌岌可危。



安帝古倫前幾年除了經營權易手以外,業務也分拆成兩家公司:美國及日內瓦兩家。雖然兩家名稱一樣,不過業務完全獨立出來。安帝古倫官網也分拆成兩家,原本的COM字尾網址歸美國公司,日內瓦公司則新開了以SWISS為字尾的網址。然而美國安帝古倫在付不出委託人貨款被告上法院之後,去年(2018)四月紐約法院判決美國安帝古倫除了必須在三十天內付清所有積欠的貨款,還吃了一張罰單:無照經營拍賣業務。判決書提到美國安帝古倫甚至淪落到塞給委託人一些擔保品(名貴手錶)只為了能夠拖延付款的日期。這種情況下,美國安帝古倫已經形同破產。美國安帝古倫的官方網站也已經移除,直接轉址到日內瓦公司的網站。

日內瓦安帝古倫其實也是苟延殘喘,除了拍品質量跟成交價不斷地下滑以外,最近更不斷地爆出假貨新聞。許多在安帝古倫(由於美國分支已經停止營運,以下安帝古倫都是指日內瓦公司)出現的拍品都被收藏家質疑是偽造或是拼裝貨。從一些明顯的翻面(就是面盤字樣非原廠製造)到一些虛構的勞力士拼裝貨都被玩家一一點出。最糟糕的是安帝古倫對於這些竟然無力反駁。之前筆者就有提到,買家選擇支付高達成交價四分之一的交易手續費不外乎就是為了有多一層保障。然而安帝古倫的鐘錶鑑定師如果不是功力不夠,就是高層明顯擺爛。雖然筆者不知道詳情,不過在面對愛好者質疑仍然做不出合理解釋的情況下,後者的可能性不小。無論如何,一旦一家鐘錶拍賣行失去了信譽,那麼倒閉也是指日可待。最近幾次的安帝古倫拍賣已經是大失精彩度,而最近一次的香港耶誕拍賣更是反常。其拍賣時間為2018年12月12日,可是到現在其官網都尚未公布成交記錄或是下次拍賣的日期,讓筆者不禁開始懷疑是否公司內部出了什麼狀況。

老實說,安帝古倫不過就是一家鐘錶拍賣行,它出了問題頂多就是找其他幾家就好,何必大費周章地一直著墨。對於筆者來說,安帝古倫畢竟「曾經」是世界最具權威的古董錶拍賣公司,更重要的是即使是現在,安帝古倫仍然有它獨特的市場取向。其他幾家拍賣行都不是專業鐘錶拍賣行,而且其高端走向,對筆者來說實在是乏味至極。翻開富藝斯或是其他家的拍賣目錄,彷彿是在看百達翡麗(Patek Phillipe)的產品目錄,不然就是幾家高端瑞士鐘錶品牌的產品,甚至連浪琴(Longines)都找大不到。以現代錶而言,也許這些高端品牌的產品才有看頭,但是在古董錶的世界裡,很多有趣甚至做工精良的作品並不是那些現存的高端品牌所獨有。安帝古倫是目前檯面上唯一願意拍賣一些有趣但是並非一線品牌產品的拍賣公司。當然以目前安帝古倫的現況,讓筆者不得不開始著眼歐美一些規模較小的地方性拍賣行,不過筆者仍然期待安帝古倫能夠重整旗鼓,踏實地以入門等級的古董鐘錶再一路爬回原來的顛峰。

延伸閱讀:
Watch auction house agrees to pay back customers it stiffed (https://nypost.com/2018/04/23/watch-auction-house-agrees-to-pay-back-customers-it-stiffed/)
CAUTION! MORE FAKE AND MADE-UP STUFF FROM ANTIQUORUM (https://perezcope.com/2018/12/11/caution-more-fake-and-made-up-stuff-from-antiquorum/)
Antiquorum is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Antiquorum Genève SA.

鐘錶拍賣市場的蟄伏

月的兩大鐘錶拍賣也落幕一陣子了,正好有機會來談談這次堪稱是台灣南北在日內瓦的代理人戰爭,因為這次安帝古倫跟蘇富比拍賣的封面主角正好都是台灣人的藏品(一位住北部,一位住南部)。安帝古倫為了迎戰蘇富比的「百達翡麗89紀念懷錶(Patek Philippe Calibre 89)」,這次除了多隻號稱「帝皇珍藏」的古董錶,還特別徵到了一對古董Pignet & Meylan 所製造的音樂活動人偶曼陀鈴錶,也就是這次拍賣的主角。這對曼陀鈴二問活動人偶錶甚至還特地被拆開分成兩個項次拍賣,個別的預估價格為120萬至220萬瑞士法郎。筆者猜測他們原本的計畫應該是認為標下第一只的買主一定會想要湊一對而盡全力標下第二只,而沒搶到第一只的其他對手一定也會對第二只更加把勁來激出火花。安帝古倫這次算是卯足了全力,反常地在全世界多個城市進行預展,不然之前除了香港拍賣以外,在其他城市舉辦的拍賣有好一陣子沒有到台灣舉辦預展了。

不過有注意這兩場拍賣的人應該已經知道,這兩個封面主角都以流標做收。筆者在之前的文章已經有預測百達翡麗89紀念懷錶的成交價應該不會高於2009年的512萬瑞郎。筆者不知道這次蘇富比拍賣起標價為多少,若是以預估低標少一成起標的話,應該也就是550萬至600萬起標,沒想到居然真的直接以流標做收。另一方面,這次安帝古倫標榜「帝皇珍藏」的古董錶不是流標就是成交價偏低,而封面的那一對曼陀鈴錶在第一只流標後,第二只當然也是乏人問津。安帝古倫這場拍賣其實滿冷清的,所以拍賣官在主角流標之後,臉色就有點凝重,之後也很努力地把有買氣的商品盡量拖延時間鼓勵買家繼續出價。安帝古倫這次儘管現代錶方面算是繳出不錯的成績單,不過古董錶方面卻是差強人意。以他們事前卯足全力衝刺,卻只有這樣的成績,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整體看來,蘇富比雖然成交總額...
延伸閱讀...  

中國製陀飛輪(Minorva TU-139)之簡單評測

天很特別的要來對一只陀飛輪腕錶做一個簡單的評測。陀飛輪不知何時開始被吵得沸沸揚揚,七零年代之前陀飛輪手錶的存世量可能不到一千隻,這幾年這名詞卻熱門到就算是不懂手錶的人也聽過這名詞。筆者對陀飛輪本身並沒有什麼很大的興趣,畢竟它在腕錶內的作用不大,不過是個裝飾(兼炫耀)用的一個機制(請參見筆者另一篇「陀飛輪的迷思」)。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它的售價,一隻有陀飛輪的瑞士名錶要價起碼五萬美元以上,儘管最近豪雅(TAG Heuer)也推出了價格較親民的陀飛輪,叫價一樣要一萬五千美金。當然這個降價的趨勢一方面是來自於錶廠間的競爭,另一方面筆者認為是因為來自於中國製陀飛輪錶芯的壓力,陀飛輪漸漸地已經失去了其尊貴、高工藝的光環(說穿了還不是都是CNC製造出來的)。


筆者本身對懷錶比較有興趣,不過一只擁有陀飛輪的古董錶拍賣成交價格幾乎都在美金三萬以上,令筆者完全不奢望此生能有機會擁有一只陀飛輪懷錶。很偶然地,筆者在網路上看到中國製陀飛輪手錶要價居然不到一千美金,於是開始對這個新「物種」感到無比的好奇。


一提到中國製手錶,彷彿就是給人一種仿造、廉價、不耐用的印象。歐美論壇可以說是對中國製手錶嗤之以鼻。臺灣錶迷原本的品牌迷思就比較嚴重,再加上政治因素的關係,對中國製手錶更是一面倒地撻伐,幾乎看不到什麼可以理性討論的空間。透過網路,筆者能夠找到的實測其實都對中國製陀飛輪的評價甚高(歐美論壇),只可惜的是除了一篇以外,沒有其他人對中國製陀飛輪用測錶機去實際測量。至於臺灣論壇就別提了,只要一提到中國製就完蛋了。於是筆者在好奇心使然之下,正好又看到一款可以說是純鏤空的陀飛輪款式,決定自己買一隻傳說中的中國製陀飛輪來看看是否真的是如此不堪。


筆者特地挑一款完全沒有品牌(無印良品式設計?)的款式。能製造陀飛輪機芯的中國錶廠不只一家,不過...
延伸閱讀...  

百達翡麗89紀念懷錶(Patek Philippe Calibre 89)

近如果有在注意鐘錶新聞的人可能會看到「百達翡麗89紀念懷錶(Patek Philippe Calibre 89)」即將在2017年5月中旬的蘇富比(Sotheby)日內瓦拍賣會開拍。大部分的人大概都沒聽過這支錶,就連維基百科也沒有該錶的中文項目。89紀念懷錶是百達翡麗在1989年為了慶祝該品牌創立一百五十週年所特別打造的一隻懷錶。抱持著要做出全世界最複雜的錶款,百達翡麗耗費了五年的研發跟四年的製造才打造出這款擁有高達三十三種複雜功能的懷錶。錶上總共有二十四根指針、1,728個零件,其中還包含了溫度計以及星象圖。當時總共打造了四只,除了一款是鉑金以外,剩下三款為十八K的黃金、白金以及玫瑰金。雖然號稱是懷錶,不過89紀念懷錶直徑約九公分,厚四公分,而重量高達1.1公斤,掛在身上可能跟一個小啞鈴一樣,所以其觀賞紀念性質遠大於實用性。

這款錶最後一次出現是在2009年安地古倫(Antiquorum)在日內瓦的拍賣會以512萬瑞士法郎成交。不過如果在臺灣鐘錶收藏界稍有人脈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在當年可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因為當時的買主正是住在高雄的一位鐘錶收藏家。這支價值將近台幣兩億的錶由拍賣公司派三人護送到臺灣,下了飛機直奔高雄送到買主的手上。可惜的是,雖然該錶在臺灣這麼多年,不過擁有者卻從未公開展示過該錶。這和臺灣許多企業家藏有許多博物館級的字畫古董一樣,一般民眾反而無緣一覽真面目,跟歐美收藏家時常與博物館合作展覽(兼炫耀)的習慣很不相同。當然除了怕高調惹上麻煩以外,由於該錶並非百年以上古董(製造於1989年),若國稅局要追討該錶近台幣兩千萬的進口稅(臺灣的鐘錶進口稅為10%),恐怕也不是一般人吃得消的。

這次即將要在日內瓦上拍的黃金版89紀念懷錶,就是這幾年隱身在臺灣的「複雜錶王」。該收藏者為何要出脫該錶的理由...
延伸閱讀...  

錶商拒絕供應零件對於傳統鐘錶維修業的衝擊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筆者先請讀者嘗試想像一下下列情境:
山羊工業是個在本地市佔率超過八成的日本機車生產商,而且山羊所生產的機車以高品質而聞名,所以坊間有許多不肖業者除了仿製甚至常常把山羊機車的零件偷來改裝成拼裝的仿山羊機車。於是山羊工業的總公司下令:

• 為了確保服務品質,山羊機車從此不再對外提供任何維修替換用零件,任何私營或是有代理經營權的機車維修行也一律拿不到零件。使用者如有維修問題請洽山羊直營的維修部門。
• 山羊機車在本地的維修部門將由日本派駐管理者並聘請少數當地技術人員負責更換機油及簡單零件更換。任何引擎構造較複雜的高級車種出現故障,需將故障車輛運回日本原廠檢修。檢查及運費由使用者負擔。
• 山羊在日本總公司的維修部門雖然品管嚴格,但是維修價格不菲,平均維修費用往往為新車價格的三分之二左右。
• 顧客如對車體及結構有任何改造,或是維修中發現裝有任何非山羊生產的原廠零件,山羊工業一概拒絕受理。
• 顧客如因車禍或意外造成車體受損,而有遺失任何配件無法繳回者(例如燈罩),山羊工業一概拒絕受理。

讀者看了大概會想說:哪個白癡會買這種機車啊?先且不論這個政策合理與否,筆者想要思考的是當這種政策出現之後,對本地的機車行及相關產業會造成多大的衝擊?

首先會造成的就是本地機車維修業的大量萎縮,進而造成本地專業機車維修人員失去工作機會,而民眾想要維修服務只能尋找數量有限的原廠維修中心,沒有其他選擇。長遠來看,由於機車維修業前景不看好,導致年輕人不再進入該行業。數年之後,國家會開始出現人力斷層,當老的維修人員凋零之後,新一代的機車維修員僅知道如何更換機油及簡單零件,擁有專業機車維修技術的人員反而成為鳳毛麟角。

也許有讀者會覺得說,只要消費者抵制,不買山羊機車的產品,那麼他們條件定得再嚴苛也沒用啊。但是事情真的有這...
延伸閱讀...  

有趣的「瑞士仿」錶

到假錶,很多愛錶人士應該都「久仰大名」,甚至有實際接觸過。當然最恨假錶的莫過於瑞士名錶大廠,尤其近年來中國所製作的高端瑞士假錶幾可亂真,其機芯品質也有一定水準,鐘錶專家不仔細端詳還分不出來。那些所謂「高仿」假錶戴在手上一般人根本分不出來,可是售價卻不到真品的十分之一,這對於想要炫耀又不願意多花錢的人可以說是本益比最高的投資。也許瑞士鐘錶大廠應該思考一下,除了品牌以外,他們的產品在本質上是否真的對得起那個售價。不過本文的重點並不在於這些現代瑞士仿錶,而是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瑞士製」仿錶。

其實「瑞士製」在十九世紀的鐘錶產業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就像現在的電腦一樣,除了廠牌以外,當時的人在乎的是功能跟品質而不會過份地迷信某國家的製品。在十九世紀中期美國用工業化製錶強勢地切入世界鐘錶市場之後,儘管歐洲鐘錶廠牌在高端鐘錶仍然有一定的行銷優勢,美國製懷錶用相對低廉價格及穩定品質席捲了中產階級的市場。對於現在被市面上瑞士鐘錶強勢行銷洗腦多年的人可能會覺得非常錯愕的是,當時許多美國顧客對於瑞士製懷錶並無好感,美國政府甚至規定鐵路計時用懷錶必須使用「美國製」懷錶。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為了賣出自己的產品(尤其龐大的美國市場),當時的瑞士鐘錶小廠只能做出一個最符合邏輯的決定:仿冒。是的,當年一些瑞士錶廠為了爭取美國顧客於是開始仿製美國懷錶。這對於現在大力批評仿錶的瑞士鐘錶名廠來說,他們前人所做過的這件事實在格外諷刺。



不過當時瑞士仿製的這些懷錶並不像現代侵害商標權的「高仿錶」,而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廠牌並標上大量英文標示來偽裝成美國製懷錶,有點類似現在廉價商場內所販賣的瑞士款式卻是中國製造的廉價錶。這些懷錶在古董錶收藏界有一個專有名稱:「Swiss Fakes (瑞士假錶)」。在這邊就介紹筆者所收藏的一只瑞士製「好爛(Howl...
延伸閱讀...  

可疑的古董「拼裝」懷錶

者喜愛古董錶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筆者本身對手錶方面的專業知識不足,買不起新錶之餘又擔心買二手貨會買到假貨,所以便將矛頭轉向古董懷錶。畢竟懷錶不像手錶,無法拿來「炫富」,對懷錶有興趣的「愛錶」人自然少了許多。由於製造假錶仍然需要開模鑄造相關配件,如果市場太小,自然就不符合成本。試想花了美金數千元,好不容易製作出惟妙惟肖的仿製品,結果該產品偏偏很少人有興趣,這豈不是得不償失。再者,古董懷錶的收藏圈子實在太小,一下子在市面上出現數支同款懷錶很難不引起買家懷疑而更細心地檢視該批錶。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很少看到仿冒的古董懷錶。當然並不是說市面上完全沒有仿製的古董懷錶,只是其做工跟所謂高仿的現代錶完全不在同一水平,只要對懷錶稍有認識的人即可一眼辨識出來。

不過古董懷錶最多的問題並非所謂的仿製品,而是所謂的拼裝品。也許是之前所說的開模不符合成本,加上早期懷錶往往是錶芯跟錶殼分開販售,所以就會發生所謂的張冠李戴的情形。當然這種狀況並非一定是賣家刻意要欺騙買家,有時候會因為前一個擁有者將原本的錶殼拿去鎔毀,而這些「無殼」錶芯只好隨便找了一個殼來寄居了。尤其之前金價上揚時,這情形非常普遍,而買家根據錶殼的材質來判斷,基本上倒也不至於受騙上當。但是有時候就會看到一些網路賣家利用模稜兩可的字句在販售可疑的物品,筆者就在這邊分享一個有趣的實際例子。



這位網路賣家刊登了一隻叫價美金3500元的「Audemars」銀殼懷錶,殼上還有蔣介石的彩繪。賣家宣稱這支錶是來自於保加利亞於六零年代駐北京大使的收藏。當然各位讀者看到這邊應該就已經笑出來了,因為1960年的駐北京大使要在中國找到這樣繪有蔣介石肖像的懷錶恐怕是不怎麼容易的事情。不過先且不論賣家的敘述,光從這支錶的照片,就可以找到一堆不符合邏輯之處。



看到這支錶第一個所要判定的就...
延伸閱讀...  

錶的客制化

在選購新錶的過程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在報章雜誌的廣告、電影的男主角手上乃至於路邊的櫥窗中看到心儀的錶款,之後剩下的似乎只是打聽出該錶款的型號及價錢,然後就可以去該品牌的代理店把它帶回家。不過這整個選購過程聽起來似乎有點乏味,當你決定了品牌,就選擇其旗下的產品線。決定了產品線,就只能看該款有什麼顏色的錶面跟錶殼材質,最重要的是你喜歡的選擇有沒有貨,也就是說顧客的選擇似乎就被錶廠的框架侷限住。熱門的品牌,大家能挑的樣式並不多,尤其新出的錶款最多也就幾個錶面顏色可供選擇,而大家似乎也就只能鑽研哪一種顏色比較難叫到貨。這也造成市面上手錶的「制服化」,除非是頂級客戶可以花上數千萬跟大廠訂製,一般民眾除了選擇跟個人製錶師購買以外,並沒有什麼展現個人風格的機會。一般人似乎也對此習以為常,沒有想過相較於其他產品如汽車原廠就有提供著大量的選擇性配件給消費者,而飾品成分極重的手錶反而沒這種選擇。

以前的懷錶顧客如果穿越時空看到現在的鐘錶市場可能會大搖其頭,因為十九世紀的懷錶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年代。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高端市場的懷錶幾乎都是以訂製為主,也就是說從樣式到功能甚至連外殼琺瑯的彩繪全由客人決定,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的高端懷錶每支幾乎都是獨一無二,充滿了個人風格。儘管到了十九世紀中期,美國的工業製造懷錶開始大量進入市場,一般民眾一樣有眾多的選擇。

當時的懷錶購買流程遠比現在多元化,除了跟現在買錶一樣,購買知名品牌的完成品以外,一般民眾走入錶店,可以根據廠牌、功能(如:碼表或是上鍊方式)跟大小,選擇自己所要的錶芯。這正是當年懷錶消費者的購買方式。選擇了錶芯之後,再根據其大小跟功能選擇與其匹配的錶殼。由於當時的錶店跟現在的銀樓有點類似,除了有許多貴金屬的錶殼可以選擇以外,更提供許多客制服務。從基本的錶殼花紋到鑲刻對自己有獨特意義...
延伸閱讀...  

懷錶尺寸的度量衡

年的懷錶由於是手工製作,一直沒有什麼標準的大小可言。當錶匠將錶芯製作完成之後,就會將成品交給製作錶殼的工匠,而錶殼的工匠就會針對該錶芯的大小打造出錶殼。這種一對一的打造方式自然不需要制訂什麼標準尺寸。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出身英國蘭開夏(Lancashire)的約翰.懷克里(John Wycherley,1817-1891年)制定出了一套懷錶大小的度量衡機制。該機制以錶芯的直徑為準,一號(Size 1)定義為1又5/30 英吋,然後以1/30英吋為進位單位。例如六號(Size 6)為1又11/30 英吋,也就是1又5/30 英吋加上六個1/30英吋的結果。這個測量方法被稱做「蘭開夏錶計系統(Lancashire watch gauge system)」。不過對於當時還在用手工製作鐘錶的歐洲而言,這標準根本不切實際。

然而對於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來說,由於美國鐘錶業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工業化製造起家,統一規格自然非常重要,所以這個「蘭開夏錶計系統」反而是在1860年代率先被美國的鐘錶廠給採用。因為懷錶錶芯的尺寸被統一了,所以美國懷錶正式進入了零件可互相替換的時代,也就是說懷錶錶芯跟錶殼可以跨廠牌地交互替換組裝。不過當時歐洲的鐘錶製造商對這種概念是嗤之以鼻,他們認為用笨拙的機器製造出來的鐘錶怎麼可能比得上巧手工匠細心打磨調校出來的成品,所以當時歐洲的懷錶還是沒有一個標準的大小衡量單位。但是當時為了要爭取美國廣大的市場,一些為了出口到美國的歐洲鐘錶廠商也就必須依照美國買家開出來的規格來比照製作,例如當時的百達翡麗(Patek Phillipe)就有出口懷錶錶芯給美國的蒂芙尼(Tiffany & Co.)。不過當時歐洲本土並沒有像美國一樣有一個標準的懷錶大小衡量系統。

對於高端鐘錶市場而言,有沒有一個標準尺寸並不重...
延伸閱讀...  
關於 |  條款 |  隱私 |  聯絡 |  幫助 |  Language:
頁面載入時間: 0.00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