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By nikko



不熟悉中国歷史的人大概不知道和坤是谁。和坤(1750-1799)是中国清朝干隆时代的权臣,但是让他出名的并不是因为他的官有多大,而是他贪污而来的财产有多少。和坤堪称是歷史上最有钱的人(不算君主的话),虽然他到底有多少财产这点有些争议,但是他被抄家的总数超过清朝政府税收十五至二十年的总和,这点是大部分歷史学者的共识。这到底有多有钱呢?十八世纪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毛额(GDP)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如今,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其GDP(2015)也不过佔了全世界的约18%。所以当时的中国经济规模以世界比例换算其实是远超过现今的美国。美国政府一年的总税收约为五兆美金(最近几年皆超过这数字),所以如果和坤是现代人,他的财产总数就超过了美金七十五兆(75,000,000,000,000),约目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Bill Gates)个人财产的一千倍以上。当然金额是很难这样直接换算,但是至少可以让人知道和坤富有的地步已经是前无古人,之后也很难有人能超越了。

像和坤这么有钱的人,所用的东西自然是世界等级的。西洋钟錶是当时达官贵人的时尚玩物,身为上流社会顶层的和坤自然也不例外。相传,和坤还找人订制了一件衣服,其钮扣全是由精緻绝伦的西洋金闹錶所制成的。如果和坤当时所用的小金錶为世界顶级錶,那么这种行为大概就像是现在有人拿一排百达翡丽(Patek Philipe)的小型金色三问錶拿来当衣服的钮釦。一颗钮釦价值超过美金三十万,这件衣服不可不谓大气。以现在的眼光,这件衣服前面会重到垂下来不说,这种暴发户行为更会令人耻笑。当然和坤并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这种行为不过显示出中国人在炫富上较独特的风格。

令人好奇的是,当时的錶到底是多少钱呢?于十八世纪中叶,一只银怀錶在英国大概可以用两英镑买到,折合现在约美金180元。不过当时的英国工人一天大约可赚一先令,也就是一只普通银怀錶的价格为当时工人四十天的薪水左右。那换算成当时中国的货币呢?因为当时中国使用银两,熟悉中国货币史的人就知道,这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好换算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先换成当时热门的国际货币:西班牙八雷亚尔银元(real de a ocho)吧。十八世纪时两英镑约为74.5雷亚尔,所以约为9.3个西班牙银元。而一个西班牙银元当时在中国大概可以换到0.7两,所以那只银怀錶的价格就是约中国当时的白银六两半(清朝中叶一两银子价值约现今人民币两百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换算一下)。清朝六品官员年俸四十五两白银,所以至少也要花上该官员约两个月的薪水(不贪污的情况下)才能买到那只錶。先且不深究为什么英国工人的薪水居然比中国六品官员的薪水还高,因为到现在我们都还没有将运输成本以及进口税等成本考量进去。以当时交通不便、奇货可居的情况下,如将那只银怀錶带到中国,肯定卖不止七两银。

和坤对于中国钟錶史上另一个杰出的贡献就是发掘出「红楼梦」。没有和坤,就没有今天红楼梦的存在。有些歷史学家甚至认为光光这功劳已经值得让和坤将功抵过。和坤当时身为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在发现当时的禁书「石头记」(就是红楼梦前身)之后,惊为天人,才想办法将之解禁出版。虽然红楼梦只是小说,但是里面的剧情每每反应出当时的生活情境供我们后人参考。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之中王熙凤又提到:「我是你们知道的,那一个金自鸣钟卖了五百六十两银子。」。从这两位不同的角色口中就可以得知,一个金自鸣钟的价格可以让一个普通小康人家吃上二十几年。英国在十七世纪末就已经是全世界钟錶工业的领导者,所以在十八世纪时,中国的高档钟錶几乎都是英国人的天下。其中的佼佼者就是James Cox(1723-1800),他自1765年进入中国市场,在短短的几年间,就赚进了超过五十万英镑(你没看错,这是当年的五十万英镑)。由此可知将钟錶出口至中国的利润之丰厚。

也就是因为利润丰厚,导致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地将钟錶卖往中国。尤其像錶这种便于携带的产品,上至船长、下至水手,少不了带几个放在口袋,以便进广州时卖个好价钱或是换些东方手工艺品回欧洲卖。由于供给大增,加上中国本身制錶工艺也渐渐迎头赶上,在十八世纪末,在广州反而发生了西洋钟錶供过于求的情况。这让当时的贸易商损失惨重,荷兰大使馆的翻译在1795年报告里就有提到成本120法镑(当时约价值9英镑)的金錶在广州只能以白银二十二两(依上述价值换算约为3.3英镑)的价格卖出。不过,就算在今日,同样称做錶,价格也是有天壤之别。当时的钟錶皆为手工制造,每一款皆独一无二,加上经商常常以物易物,甚至还要私下打通关节,很难真的为錶订出一个平均价格。尤其在许多歷史文献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是很难得知文中的錶到底是什么錶。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时一只錶是一般中国小康人家至少一年以上的收入,甚至三五年都不稀奇。

和坤于1799年被抄家的清单内列有「大自鸣钟十座,小自鸣钟一百五十六座,棹钟三百座,时辰表八十枚」(也有另一说为:大自鸣钟十架、小自鸣钟三百余架、洋表二百八十余个)。当时中国唯一对外通商的贸易口岸就是广州,而海外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东方又控制了大部分的市场。和坤本身就有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的情况下,当然也免不了「顺便」拿了不少精品钟錶。无论如何,从上述的列表,我们可以发现到一件事情,也就是钟的数量多于錶的数量。这跟现代人收藏钟錶的习惯完全相反,可是这名单却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清朝中叶社会对于钟錶的态度:钟比錶还流行。当时进贡朝廷、贿赂官员,钟是非常热门的品项,尤其是做工精美、结构复杂又能发出声音的自鸣钟。到现在华人界都还有所谓的「送钟」等于「送终」的不成文禁忌,当时迷信的清朝社会却完全不吃这一套,可见「送钟」禁忌并不是古老相传,而大概是清末民初,钟錶成为平民商品之后,之后才不知由哪位天才所想出来的(更令人无法置信的是广大无知民众居然也就默默地相信到今日)。连宫中专事钟錶制作的「造办处」之后改名,也叫「做钟处」,就可以知道钟当时的热门程度已经让当时人们完全忽略掉所谓谐音不吉利的问题了。因为收礼收到一座价值让你全家能吃二十年的钟,就算在今天,任何觉得不吉利的人应该都会把迷信丢到九霄云外了吧。


不熟悉中國歷史的人大概不知道和坤是誰。和坤(1750-1799)是中國清朝乾隆時代的權臣,但是讓他出名的並不是因為他的官有多大,而是他貪污而來的財產有多少。和坤堪稱是歷史上最有錢的人(不算君主的話),雖然他到底有多少財產這點有些爭議,但是他被抄家的總數超過清朝政府稅收十五至二十年的總和,這點是大部分歷史學者的共識。這到底有多有錢呢?十八世紀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國內生產毛額(GDP)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如今,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而其GDP(2015)也不過佔了全世界的約18%。所以當時的中國經濟規模以世界比例換算其實是遠超過現今的美國。美國政府一年的總稅收約為五兆美金(最近幾年皆超過這數字),所以如果和坤是現代人,他的財產總數就超過了美金七十五兆(75,000,000,000,000),約目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Bill Gates)個人財產的一千倍以上。當然金額是很難這樣直接換算,但是至少可以讓人知道和坤富有的地步已經是前無古人,之後也很難有人能超越了。

像和坤這麼有錢的人,所用的東西自然是世界等級的。西洋鐘錶是當時達官貴人的時尚玩物,身為上流社會頂層的和坤自然也不例外。相傳,和坤還找人訂製了一件衣服,其鈕扣全是由精緻絕倫的西洋金鬧錶所製成的。如果和坤當時所用的小金錶為世界頂級錶,那麼這種行為大概就像是現在有人拿一排百達翡麗(Patek Philipe)的小型金色三問錶拿來當衣服的鈕釦。一顆鈕釦價值超過美金三十萬,這件衣服不可不謂大氣。以現在的眼光,這件衣服前面會重到垂下來不說,這種暴發戶行為更會令人恥笑。當然和坤並不是沒有文化的人,這種行為不過顯示出中國人在炫富上較獨特的風格。

令人好奇的是,當時的錶到底是多少錢呢?於十八世紀中葉,一隻銀懷錶在英國大概可以用兩英鎊買到,折合現在約美金180元。不過當時的英國工人一天大約可賺一先令,也就是一隻普通銀懷錶的價格為當時工人四十天的薪水左右。那換算成當時中國的貨幣呢?因為當時中國使用銀兩,熟悉中國貨幣史的人就知道,這真的是一個非常不好換算的事情。所以我們就先換成當時熱門的國際貨幣:西班牙八雷亞爾銀元(real de a ocho)吧。十八世紀時兩英鎊約為74.5雷亞爾,所以約為9.3個西班牙銀元。而一個西班牙銀元當時在中國大概可以換到0.7兩,所以那隻銀懷錶的價格就是約中國當時的白銀六兩半(清朝中葉一兩銀子價值約現今人民幣兩百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換算一下)。清朝六品官員年俸四十五兩白銀,所以至少也要花上該官員約兩個月的薪水(不貪污的情況下)才能買到那隻錶。先且不深究為什麼英國工人的薪水居然比中國六品官員的薪水還高,因為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將運輸成本以及進口稅等成本考量進去。以當時交通不便、奇貨可居的情況下,如將那隻銀懷錶帶到中國,肯定賣不止七兩銀。

和坤對於中國鐘錶史上另一個傑出的貢獻就是發掘出「紅樓夢」。沒有和坤,就沒有今天紅樓夢的存在。有些歷史學家甚至認為光光這功勞已經值得讓和坤將功抵過。和坤當時身為四庫全書的總編輯,在發現當時的禁書「石頭記」(就是紅樓夢前身)之後,驚為天人,才想辦法將之解禁出版。雖然紅樓夢只是小說,但是裡面的劇情每每反應出當時的生活情境供我們後人參考。紅樓夢第三十九回,劉姥姥道:「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銀子,夠我們莊家人過一年了!」,紅樓夢第七十二回之中王熙鳳又提到:「我是你們知道的,那一個金自鳴鐘賣了五百六十兩銀子。」。從這兩位不同的角色口中就可以得知,一個金自鳴鐘的價格可以讓一個普通小康人家吃上二十幾年。英國在十七世紀末就已經是全世界鐘錶工業的領導者,所以在十八世紀時,中國的高檔鐘錶幾乎都是英國人的天下。其中的佼佼者就是James Cox(1723-1800),他自1765年進入中國市場,在短短的幾年間,就賺進了超過五十萬英鎊(你沒看錯,這是當年的五十萬英鎊)。由此可知將鐘錶出口至中國的利潤之豐厚。

也就是因為利潤豐厚,導致世界各國爭先恐後地將鐘錶賣往中國。尤其像錶這種便於攜帶的產品,上至船長、下至水手,少不了帶幾個放在口袋,以便進廣州時賣個好價錢或是換些東方手工藝品回歐洲賣。由於供給大增,加上中國本身製錶工藝也漸漸迎頭趕上,在十八世紀末,在廣州反而發生了西洋鐘錶供過於求的情況。這讓當時的貿易商損失慘重,荷蘭大使館的翻譯在1795年報告裡就有提到成本120法鎊(當時約價值9英鎊)的金錶在廣州只能以白銀二十二兩(依上述價值換算約為3.3英鎊)的價格賣出。不過,就算在今日,同樣稱做錶,價格也是有天壤之別。當時的鐘錶皆為手工製造,每一款皆獨一無二,加上經商常常以物易物,甚至還要私下打通關節,很難真的為錶訂出一個平均價格。尤其在許多歷史文獻語焉不詳的情況下,更是很難得知文中的錶到底是什麼錶。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當時一隻錶是一般中國小康人家至少一年以上的收入,甚至三五年都不稀奇。

和坤於1799年被抄家的清單內列有「大自鳴鐘十座,小自鳴鐘一百五十六座,棹鐘三百座,時辰表八十枚」(也有另一說為:大自鳴鐘十架、小自鳴鐘三百餘架、洋表二百八十餘個)。當時中國唯一對外通商的貿易口岸就是廣州,而海外部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東方又控制了大部分的市場。和坤本身就有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的情況下,當然也免不了「順便」拿了不少精品鐘錶。無論如何,從上述的列表,我們可以發現到一件事情,也就是鐘的數量多於錶的數量。這跟現代人收藏鐘錶的習慣完全相反,可是這名單卻是實實在在地反映出清朝中葉社會對於鐘錶的態度:鐘比錶還流行。當時進貢朝廷、賄賂官員,鐘是非常熱門的品項,尤其是做工精美、結構複雜又能發出聲音的自鳴鍾。到現在華人界都還有所謂的「送鐘」等於「送終」的不成文禁忌,當時迷信的清朝社會卻完全不吃這一套,可見「送鐘」禁忌並不是古老相傳,而大概是清末民初,鐘錶成為平民商品之後,之後才不知由哪位天才所想出來的(更令人無法置信的是廣大無知民眾居然也就默默地相信到今日)。連宮中專事鐘錶製作的「造辦處」之後改名,也叫「做鐘處」,就可以知道鐘當時的熱門程度已經讓當時人們完全忽略掉所謂諧音不吉利的問題了。因為收禮收到一座價值讓你全家能吃二十年的鐘,就算在今天,任何覺得不吉利的人應該都會把迷信丟到九霄雲外了吧。


Patek Phillipe(百达翡丽)一直被大众视为顶级钟錶的代名词,他们甚至有一句广告词:「You never actually own a Patek Philippe, you merely look after i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你从来没有真正拥有百达翡丽,你仅仅只是帮下一代看守它而已)」。之前在网路拍卖看到一只Patek Phillipe的古董錶,正好让笔者想起他们的名言,可惜的是,笔者想起的只是前半句。

其实这支古董三问怀錶也没有什么特别,保存状况相当良好,也刚做过保养,所有零件均为原装,不过卖家却透露了一句:这只錶将无法获得原厂认证(Certificate of Authenticity)。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因为这只錶被改过。

这只錶在出厂的时候,Patek Phillipe是依买主的需求在錶壳刻上该买主的纹章(coat of arms)。纹章就是常常会看到在欧洲贵族旗帜上有盾牌、狮子之类的一个代表家族姓氏的家徽。这在欧洲跟日本古代比较常见,不过即使在现今的加拿大跟欧洲国家也是可以申请纹章的。这就好比一位蔡姓的买主,在他所购买的怀錶壳上面刻上了代表蔡式宗亲会的标章。也许当初的买家是有意想把该怀錶交给他的后代传承下去,所以特地订制了这支刻有纹章的怀錶。可惜的是该只錶到了第二代(依时间推算)手上就被出售,而第二位拥有者则决定将錶壳上的纹章除去,重新铭刻上一个比较通俗的花纹。这就好像假设第二位买主姓朱,那么手上拿着刻有蔡式宗亲会标章的怀錶,自然没什么亲切感而想要把该标章去除,改刻上其他花纹。



现在这只錶要出售,这就有意思了。因为在Patek Phillipe的眼里,这只錶是经过改造,已经非原始出厂状态。更麻烦的是,如果之后这只錶要送回原厂保养,原厂认不认帐可能都是个问题。这种錶想要在知名拍卖会出品,恐怕也是难上加难。因为一旦原厂拒绝承认,也就是日后的买家想要送原厂保养有可能会遇到困难,通常知名拍卖公司比较不会想去淌这种浑水。

这只錶的卖家可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对于这只錶的状况算是非常老实,而且甚至可能已经有跟原厂接洽过才知道无法提供证书这回事。一般职业卖家可能根本不会提到这种情形,最多也就是附上一张Extract From The Archive (原厂记录)证明这錶的錶芯跟錶壳皆为原装。买到的人再怎么经验老到,顶多可以辨认出錶壳的序号与錶芯相符,錶芯所有零件为原装,但是绝对无法知道原来錶壳上的花纹有做过更改。如果花大钱买来送回Patek Phillipe原厂进行保养,结果被退件,那才真的是呕气。

回到问题的原点。有些人在送錶给亲友的时候,会在錶壳刻上一些纪念性的文字,尤其怀錶的内盖本身就是空白的时候,这种行为更是常见。一般来说,这种錶送回原厂,原厂大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很明显地,如果是由原厂铭刻之后被修改,那么至少以Patek Phillipe的角度来看,这只錶就已经非原装。这点跟买了劳力士之后自行在外壳镶钻之后,原厂会拒绝受理似乎有点类似。也就是尽管是外壳改装,并未动到内部运作的机件,瑞士钟錶厂商一样拒绝受理。

这点合不合理,见仁见智。不过自己买来的錶,连外壳的刻文都不许更动,真的会让笔者想到Patek Phillipe名言,觉得好像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该只錶的感觉。加上现在各大錶厂的恶习是,拒绝对外提供零件。被原厂拒绝的錶,连维修上都有困难的情况下(虽然回原厂维修大概也是再去拍卖会买一只同款的价格),有时候真的觉得有点像是花钱来帮原厂看管手錶的感觉。

也因为如此,除非是状况极佳且附有证书的名厂古董錶,不然笔者反而会选择现在已经没在经营的品牌来购买。因为现在没有品牌的古董錶,笔者反而可以有维修的选择,这只錶就算重新请人重新打磨替换零件,只要处理得当,再度脱手的价格不大会受到影响。可是如果是像上述这个原厂拒保的例子,那么尽管这只錶状况很好,脱手价格也不会太漂亮。人的心里是很奇妙的,尽管你知道这支名厂古董錶可以像没有品牌的古董錶一样找人维修,但是一旦原厂拒绝背书,这只錶马上跟孤儿一样。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买了名錶,就尽量不要刻字。真的要刻,宁可自己买来到外面找人代刻,也不要让原厂刻上有辨识性的记号。外面找人代刻,之后还可以打磨復原再脱手。原厂的纪录可是永远没办法磨灭的。当然,如果你的錶会因为你的名字而增值则另当别论。


Patek Phillipe(百達翡麗)一直被大眾視為頂級鐘錶的代名詞,他們甚至有一句廣告詞:「You never actually own a Patek Philippe, you merely look after i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你從來沒有真正擁有百達翡麗,你僅僅只是幫下一代看守它而已)」。之前在網路拍賣看到一隻Patek Phillipe的古董錶,正好讓筆者想起他們的名言,可惜的是,筆者想起的只是前半句。

其實這支古董三問懷錶也沒有什麼特別,保存狀況相當良好,也剛做過保養,所有零件均為原裝,不過賣家卻透露了一句:這隻錶將無法獲得原廠認證(Certificate of Authenticity)。原因是什麼?很簡單,因為這隻錶被改過。

這隻錶在出廠的時候,Patek Phillipe是依買主的需求在錶殼刻上該買主的紋章(coat of arms)。紋章就是常常會看到在歐洲貴族旗幟上有盾牌、獅子之類的一個代表家族姓氏的家徽。這在歐洲跟日本古代比較常見,不過即使在現今的加拿大跟歐洲國家也是可以申請紋章的。這就好比一位蔡姓的買主,在他所購買的懷錶殼上面刻上了代表蔡式宗親會的標章。也許當初的買家是有意想把該懷錶交給他的後代傳承下去,所以特地訂製了這支刻有紋章的懷錶。可惜的是該隻錶到了第二代(依時間推算)手上就被出售,而第二位擁有者則決定將錶殼上的紋章除去,重新銘刻上一個比較通俗的花紋。這就好像假設第二位買主姓朱,那麼手上拿著刻有蔡式宗親會標章的懷錶,自然沒什麼親切感而想要把該標章去除,改刻上其他花紋。



現在這隻錶要出售,這就有意思了。因為在Patek Phillipe的眼裡,這隻錶是經過改造,已經非原始出廠狀態。更麻煩的是,如果之後這隻錶要送回原廠保養,原廠認不認帳可能都是個問題。這種錶想要在知名拍賣會出品,恐怕也是難上加難。因為一旦原廠拒絕承認,也就是日後的買家想要送原廠保養有可能會遇到困難,通常知名拍賣公司比較不會想去淌這種渾水。

這隻錶的賣家可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對於這隻錶的狀況算是非常老實,而且甚至可能已經有跟原廠接洽過才知道無法提供證書這回事。一般職業賣家可能根本不會提到這種情形,最多也就是附上一張Extract From The Archive (原廠記錄)證明這錶的錶芯跟錶殼皆為原裝。買到的人再怎麼經驗老到,頂多可以辨認出錶殼的序號與錶芯相符,錶芯所有零件為原裝,但是絕對無法知道原來錶殼上的花紋有做過更改。如果花大錢買來送回Patek Phillipe原廠進行保養,結果被退件,那才真的是嘔氣。

回到問題的原點。有些人在送錶給親友的時候,會在錶殼刻上一些紀念性的文字,尤其懷錶的內蓋本身就是空白的時候,這種行為更是常見。一般來說,這種錶送回原廠,原廠大多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很明顯地,如果是由原廠銘刻之後被修改,那麼至少以Patek Phillipe的角度來看,這隻錶就已經非原裝。這點跟買了勞力士之後自行在外殼鑲鑽之後,原廠會拒絕受理似乎有點類似。也就是儘管是外殼改裝,並未動到內部運作的機件,瑞士鐘錶廠商一樣拒絕受理。

這點合不合理,見仁見智。不過自己買來的錶,連外殼的刻文都不許更動,真的會讓筆者想到Patek Phillipe名言,覺得好像從來沒有真正擁有該隻錶的感覺。加上現在各大錶廠的惡習是,拒絕對外提供零件。被原廠拒絕的錶,連維修上都有困難的情況下(雖然回原廠維修大概也是再去拍賣會買一隻同款的價格),有時候真的覺得有點像是花錢來幫原廠看管手錶的感覺。

也因為如此,除非是狀況極佳且附有證書的名廠古董錶,不然筆者反而會選擇現在已經沒在經營的品牌來購買。因為現在沒有品牌的古董錶,筆者反而可以有維修的選擇,這隻錶就算重新請人重新打磨替換零件,只要處理得當,再度脫手的價格不大會受到影響。可是如果是像上述這個原廠拒保的例子,那麼儘管這隻錶狀況很好,脫手價格也不會太漂亮。人的心裡是很奇妙的,儘管你知道這支名廠古董錶可以像沒有品牌的古董錶一樣找人維修,但是一旦原廠拒絕背書,這隻錶馬上跟孤兒一樣。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買了名錶,就盡量不要刻字。真的要刻,寧可自己買來到外面找人代刻,也不要讓原廠刻上有辨識性的記號。外面找人代刻,之後還可以打磨復原再脫手。原廠的紀錄可是永遠沒辦法磨滅的。當然,如果你的錶會因為你的名字而增值則另當別論。


由于知名拍卖公司强大的人脉及公关关系下,加上中文钟錶资讯相对封闭,一般人很少会在中文报章杂志上听到关于钟錶拍卖公司的负面报导。去年,某知名国际钟錶拍卖公司就发生了一件震惊钟錶界的新闻。可是很有趣的是,发生已经一年了,却没有中文媒体的报导,大概是因为中文钟錶媒体碍于面子,实在不敢得罪大公司。

故事的主角是一只朗格(A. Lange & Söhne)全球限量发行的手錶(Langematik Anniversary),虽然号称限量五百只,不过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数量极少。该錶的主人Nicolas算是在錶界满活跃的人士,不幸的是,当他在2011年1月飞到瑞士日内瓦参加一年一度錶界盛事SIHH(Salon International de la Haute Horlogerie )的时候,他位于巴黎的住所遭窃,许多珍藏不翼而飞,其中就包括了这支朗格的限量錶(序号:185)。Nicolas除了报警,也只能无奈地在钟錶论坛上公告该錶失窃的事情。当然,如果这支錶就此消失,故事自然也就到此为止。

幸运的是(还是应该说不幸的是),在2015年10月,这支錶居然又出现在市面上了,而且是在知名钟錶拍卖行「安帝古伦(Antiquorum)」的香港拍卖会以港币31万元成功拍出。讽刺的是,是买家收到了錶之后,上网搜寻才无意中发现这支序号185的朗格限量錶是赃物。买家赶紧联络拍卖公司,要求退费。也因为Nicolas在钟錶收藏界的关系不错,所以马上就有人知会他。于是Nicolas也去函拍卖公司,并提供了报案证明以及最重要的:原始的盒单(当初盒单并未随着錶一起失窃),希望拍卖公司能够将錶物归原主。

这下总算物归原主、皆大欢喜了是吧?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由于这支錶是在法国失窃、香港出售(据闻卖家是中国人)、美国购入,也就是说光光要釐清所谓的法律依据就令人头大。最后拍卖公司决定撤手不管,在将款项退给原本的美国买主之后,那支朗格限量錶则退给了原来的卖家。至于原本的拥有者Nicolas呢?他什么都不能做,他甚至无法透过拍卖公司取得该卖家的身份。

当然在法律上而言,拍卖公司并没有错。他们并无意介入这种跨国窃案的纠纷之中,他们在对买家与卖家退货退款之后,已无获利,更不想去淌这浑水。Nicolas并非他们的顾客,拍卖公司更在意的是与他们有商业往来的买家及卖家的感受。不过,安帝古伦这个决定令许多爱錶人士感到惊讶。因为从接受一只无盒无单的现代錶开始,身为专业拍卖公司居然没有去查证该錶的来源,反而是买家自行搜寻到。而知道该錶是赃物之后,安帝古伦居然决定将錶退回给委託者,而不协助已经提出原始盒单及报案证明的拥有者。更有甚者的是, Nicolas的相关发文甚至在与安帝古伦合作网站的讨论区遭到删除。

这件事情算是就此落幕。Nicolas与几个相识的钟錶杂志编辑报导了此事,安帝古伦继续他们的钟錶拍卖业务,而原本的卖家大概永远不敢再把那支錶拿出来卖了吧。而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学到了什么?就算有盒、有单、有报案证明,面对国际拍卖一样束手无策。这心情就如同中国政府面对现在国际拍卖上一堆被八国联军搜刮的战利品(又称:赃物)恨得牙痒痒的一样。唯一能做的似乎就只能跟当年中国派人标下兽首再拒付的方式一样。Nicolas如果早点知道该拍卖,标下付款之后,再针对该拍卖公司提告来追回款项可能还是个办法。不过如果有早知道,Nicolas当初就会把錶收藏到更保险的地方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一下原文:
http://quillandpad.com/2016/03/30/shady-dealings-antiquorum-and-the-stolen-a-lange-sohne-anniversary-watch-no-185500-2/
http://www.watchprosite.com/page-wf.forumpost/fi-10/pi-7312838/ti-1028318/s-0/t--antiquorum-and-stolen-watches-langematik-anniversary-nr-185-500/


由於知名拍賣公司強大的人脈及公關關係下,加上中文鐘錶資訊相對封閉,一般人很少會在中文報章雜誌上聽到關於鐘錶拍賣公司的負面報導。去年,某知名國際鐘錶拍賣公司就發生了一件震驚鐘錶界的新聞。可是很有趣的是,發生已經一年了,卻沒有中文媒體的報導,大概是因為中文鐘錶媒體礙於面子,實在不敢得罪大公司。

故事的主角是一隻朗格(A. Lange & Söhne)全球限量發行的手錶(Langematik Anniversary),雖然號稱限量五百隻,不過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數量極少。該錶的主人Nicolas算是在錶界滿活躍的人士,不幸的是,當他在2011年1月飛到瑞士日內瓦參加一年一度錶界盛事SIHH(Salon International de la Haute Horlogerie )的時候,他位於巴黎的住所遭竊,許多珍藏不翼而飛,其中就包括了這支朗格的限量錶(序號:185)。Nicolas除了報警,也只能無奈地在鐘錶論壇上公告該錶失竊的事情。當然,如果這支錶就此消失,故事自然也就到此為止。

幸運的是(還是應該說不幸的是),在2015年10月,這支錶居然又出現在市面上了,而且是在知名鐘錶拍賣行「安帝古倫(Antiquorum)」的香港拍賣會以港幣31萬元成功拍出。諷刺的是,是買家收到了錶之後,上網搜尋才無意中發現這支序號185的朗格限量錶是贓物。買家趕緊聯絡拍賣公司,要求退費。也因為Nicolas在鐘錶收藏界的關係不錯,所以馬上就有人知會他。於是Nicolas也去函拍賣公司,並提供了報案證明以及最重要的:原始的盒單(當初盒單並未隨著錶一起失竊),希望拍賣公司能夠將錶物歸原主。

這下總算物歸原主、皆大歡喜了是吧?事情並非這麼簡單。由於這支錶是在法國失竊、香港出售(據聞賣家是中國人)、美國購入,也就是說光光要釐清所謂的法律依據就令人頭大。最後拍賣公司決定撤手不管,在將款項退給原本的美國買主之後,那支朗格限量錶則退給了原來的賣家。至於原本的擁有者Nicolas呢?他什麼都不能做,他甚至無法透過拍賣公司取得該賣家的身份。

當然在法律上而言,拍賣公司並沒有錯。他們並無意介入這種跨國竊案的糾紛之中,他們在對買家與賣家退貨退款之後,已無獲利,更不想去淌這渾水。Nicolas並非他們的顧客,拍賣公司更在意的是與他們有商業往來的買家及賣家的感受。不過,安帝古倫這個決定令許多愛錶人士感到驚訝。因為從接受一隻無盒無單的現代錶開始,身為專業拍賣公司居然沒有去查證該錶的來源,反而是買家自行搜尋到。而知道該錶是贓物之後,安帝古倫居然決定將錶退回給委託者,而不協助已經提出原始盒單及報案證明的擁有者。更有甚者的是, Nicolas的相關發文甚至在與安帝古倫合作網站的討論區遭到刪除。

這件事情算是就此落幕。Nicolas與幾個相識的鐘錶雜誌編輯報導了此事,安帝古倫繼續他們的鐘錶拍賣業務,而原本的賣家大概永遠不敢再把那支錶拿出來賣了吧。而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學到了什麼?就算有盒、有單、有報案證明,面對國際拍賣一樣束手無策。這心情就如同中國政府面對現在國際拍賣上一堆被八國聯軍搜刮的戰利品(又稱:贓物)恨得牙癢癢的一樣。唯一能做的似乎就只能跟當年中國派人標下獸首再拒付的方式一樣。Nicolas如果早點知道該拍賣,標下付款之後,再針對該拍賣公司提告來追回款項可能還是個辦法。不過如果有早知道,Nicolas當初就會把錶收藏到更保險的地方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一下原文:
http://quillandpad.com/2016/03/30/shady-dealings-antiquorum-and-the-stolen-a-lange-sohne-anniversary-watch-no-185500-2/
http://www.watchprosite.com/page-wf.forumpost/fi-10/pi-7312838/ti-1028318/s-0/t--antiquorum-and-stolen-watches-langematik-anniversary-nr-185-500/
之前谈过了透过拍卖行购买古董錶的好处及趣事,可是透过拍卖行交易真的是让人如此放心吗?钟錶拍卖其实也是许多名錶厂炒作话题(及价格)的战场之一,不过却比较少看到对于拍卖交易实际操作的一些报导。笔者就在这边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拍卖行的现实面。

透过拍卖行买卖第一个要考量到的就是所谓的手续费。买家得标之后所要支付的费用并非所谓的落搥价,而还需要加上买方佣金。台湾的拍卖行所收取的买方佣金大都在10%至15%,不过国际知名拍卖行的买方佣金可就高达25%。虽然如果成交价高于一定金额以上的部分可以稍微低一点,不过其门槛通常都是十万美金以上。一般来说,如果落搥价是一万元来说,买家就必需支付一万二千五百元再加上运费。如果你所在的国家有针对钟錶课徵关税,那么在錶运送的过程还会被海关课税,很多时候光光关税就比派专员飞到当地私自带回来的费用还高。当然如果你跟拍卖公司的关系不错,就可以商请对方到你所在城市洽商的时候顺便帮你带来,不过通常这就需要等一段时间了。

对于卖家来说,拍卖公司一样要收取所谓的卖家佣金。卖家佣金通常都在10%至15%不等,所以如果落搥价是一万来说,卖家只能收到约八千五百元(有时还要多支付1%的保险费用)。台湾的拍卖行一般来说都会在一个月内与卖家结清款项,但是国际大拍卖行可就不一定了。你如果仔细阅读知名拍卖行的条款细则,你会发现很多公司并未清楚订出他们必须全额交付款项的期限。实际上,即便在买家已经全额付清的情况下,有些国际知名拍卖公司还是会延迟付款给卖家。虽然笔者没听过拒付的例子,不过在没有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拖欠款项两三个月是时有所闻的事。所以急需用钱的卖家在选择拍卖公司的时候,应该针对这点多加考量。

当然买家在下标的时候,自然就必须将手续费考量进去,再订出自己能负担的上限。不过这多付的手续费是否真的就代表能得到较佳的保障呢?如同艺术品及古董一样,拍卖行所聘请的钟錶专家并不见得是十项全能。所谓的看走眼也是偶而会发生的,在拍卖行买到假货也是时有耳闻的。当然这边所谓的假货并不是指仿制錶,通常是指有些零件非原装或是錶并非出厂状态(例如錶壳与錶芯虽然皆原厂但是并非出厂时相对应的序号)。如果买家没有及时提出异议,超过期限(大多一年)也就只能自认倒楣。所以拍到錶之后,应该还是多给周围对钟錶知识较丰富的师傅及友人过目,甚至交由原厂(如果还在营业的话)检查。

一般而言,为了避免争议,拍卖行所卖的錶都是「行走正常」的錶。可是以古董錶来说,所谓的「行走正常」并不代表一定准时。以一只一百多年的怀錶而言,一天的误差能在一分钟之内就已经算正常。就算差至三五分钟,以拍卖行的角度而言,一样属于「正常行走」,但是并不是所有买家都能接受这种误差,所以通常还要再花一笔钱请錶师傅调整。有时候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齿轮磨损严重)才会在这时被注意到,但是以齿轮磨损严重来说,只要錶一样正常运作,拍卖公司是不接受这种退货理由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有钱人在竞标高价品的时候,会花钱请自己信得过的专家专程飞一趟来亲自检验该拍品。不过如果买家本身跟拍卖行打好关系,其实拍卖行的员工就会私下透露一些「最好不要碰」的物品清单。

以一只落搥价10,000元的錶而言,当买家付了12,500元之后,买家实际上只能拿到8,500元,而拍卖公司可以赚到4,500元,这利润不可不谓丰厚。相对于网路拍卖而言(买家免费,卖家要被抽取10%左右),这多出来的成本的确值得买卖双方思考是否真要透过拍卖行交易。买家多付的2,500元,等于透过拍卖行买了四次就可以在网路上买五支。自网路上有信誉的卖家购买钟錶,所谓遇到「问题錶」的机率可能不会高达25%,在这情况下是否要多付那四分之一的价钱来获得更多的保障,这就见仁见智了。不过以笔者的经验来说,其实拍卖行的确有其优势,尤其只要你出价事先将手续费列入计算,运气好的话,其实得标价不见得会比网路拍卖吃亏。只要运用得当,拍卖行的确是钟錶收藏者的好帮手。
之前談過了透過拍賣行購買古董錶的好處及趣事,可是透過拍賣行交易真的是讓人如此放心嗎?鐘錶拍賣其實也是許多名錶廠炒作話題(及價格)的戰場之一,不過卻比較少看到對於拍賣交易實際操作的一些報導。筆者就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拍賣行的現實面。

透過拍賣行買賣第一個要考量到的就是所謂的手續費。買家得標之後所要支付的費用並非所謂的落搥價,而還需要加上買方佣金。台灣的拍賣行所收取的買方佣金大都在10%至15%,不過國際知名拍賣行的買方佣金可就高達25%。雖然如果成交價高於一定金額以上的部分可以稍微低一點,不過其門檻通常都是十萬美金以上。一般來說,如果落搥價是一萬元來說,買家就必需支付一萬二千五百元再加上運費。如果你所在的國家有針對鐘錶課徵關稅,那麼在錶運送的過程還會被海關課稅,很多時候光光關稅就比派專員飛到當地私自帶回來的費用還高。當然如果你跟拍賣公司的關係不錯,就可以商請對方到你所在城市洽商的時候順便幫你帶來,不過通常這就需要等一段時間了。

對於賣家來說,拍賣公司一樣要收取所謂的賣家佣金。賣家佣金通常都在10%至15%不等,所以如果落搥價是一萬來說,賣家只能收到約八千五百元(有時還要多支付1%的保險費用)。台灣的拍賣行一般來說都會在一個月內與賣家結清款項,但是國際大拍賣行可就不一定了。你如果仔細閱讀知名拍賣行的條款細則,你會發現很多公司並未清楚訂出他們必須全額交付款項的期限。實際上,即便在買家已經全額付清的情況下,有些國際知名拍賣公司還是會延遲付款給賣家。雖然筆者沒聽過拒付的例子,不過在沒有合理解釋的情況下,拖欠款項兩三個月是時有所聞的事。所以急需用錢的賣家在選擇拍賣公司的時候,應該針對這點多加考量。

當然買家在下標的時候,自然就必須將手續費考量進去,再訂出自己能負擔的上限。不過這多付的手續費是否真的就代表能得到較佳的保障呢?如同藝術品及古董一樣,拍賣行所聘請的鐘錶專家並不見得是十項全能。所謂的看走眼也是偶而會發生的,在拍賣行買到假貨也是時有耳聞的。當然這邊所謂的假貨並不是指仿製錶,通常是指有些零件非原裝或是錶並非出廠狀態(例如錶殼與錶芯雖然皆原廠但是並非出廠時相對應的序號)。如果買家沒有及時提出異議,超過期限(大多一年)也就只能自認倒楣。所以拍到錶之後,應該還是多給周圍對鐘錶知識較豐富的師傅及友人過目,甚至交由原廠(如果還在營業的話)檢查。

一般而言,為了避免爭議,拍賣行所賣的錶都是「行走正常」的錶。可是以古董錶來說,所謂的「行走正常」並不代表一定準時。以一隻一百多年的懷錶而言,一天的誤差能在一分鐘之內就已經算正常。就算差至三五分鐘,以拍賣行的角度而言,一樣屬於「正常行走」,但是並不是所有買家都能接受這種誤差,所以通常還要再花一筆錢請錶師傅調整。有時候一些潛在的問題(例如齒輪磨損嚴重)才會在這時被注意到,但是以齒輪磨損嚴重來說,只要錶一樣正常運作,拍賣公司是不接受這種退貨理由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有錢人在競標高價品的時候,會花錢請自己信得過的專家專程飛一趟來親自檢驗該拍品。不過如果買家本身跟拍賣行打好關係,其實拍賣行的員工就會私下透露一些「最好不要碰」的物品清單。

以一隻落搥價10,000元的錶而言,當買家付了12,500元之後,買家實際上只能拿到8,500元,而拍賣公司可以賺到4,500元,這利潤不可不謂豐厚。相對於網路拍賣而言(買家免費,賣家要被抽取10%左右),這多出來的成本的確值得買賣雙方思考是否真要透過拍賣行交易。買家多付的2,500元,等於透過拍賣行買了四次就可以在網路上買五支。自網路上有信譽的賣家購買鐘錶,所謂遇到「問題錶」的機率可能不會高達25%,在這情況下是否要多付那四分之一的價錢來獲得更多的保障,這就見仁見智了。不過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其實拍賣行的確有其優勢,尤其只要你出價事先將手續費列入計算,運氣好的話,其實得標價不見得會比網路拍賣吃虧。只要運用得當,拍賣行的確是鐘錶收藏者的好幫手。


对于古董錶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最常问的问题就是:到底要上哪里买古董錶?的确,这也是收集古董錶迷人之处,因为古董錶并不是随时走进购物中心内的瑞士精品錶经销商门市就可以买到。除了当地钟錶维修中心的橱窗内偶而会出现一些寄卖的二手錶以外,大部分的时间就只能倚赖网路。但是对于没有时间做功课的人或是初学者,网路购物也是个充满陷阱的地方。许多网路卖家的习惯都是报喜不报忧,往往收到錶了才发现卖家没提到的部分并不代表没有问题。更不要说一些刻意用假货、烂货欺骗买家的不肖卖家。如果单价低的物品还可以摸摸鼻子当作缴学费认赔了事,但是如果是动辄上万美金的精品古董錶,大概没多少人有办法负担如此高昂的学费。于是拍卖行似乎就成为一些高端古董錶玩家的热门选择。

大型的拍卖行大都有专业人士把关,除了确保錶的基本运作正常以外,也提供了物品的简介、品相以及尺寸等资讯。拍卖行另一个重大优势就是,拍卖行会在拍卖日之前,在周边各大城市进行所谓的预展。当然巡迴预展并不是一定会将所有的拍品都一併展出,但是至少大部分的主力精品都会出现。一般民众不需预约,即可进入预展并亲手检视即将要拍卖的各项商品。如果不克参加或是有兴趣的物品并未随行参展,买家也可以寄信给拍卖行要求他们提供更多的相关资讯,如:照片甚至影片。就算买家得标之后才发现重大瑕疵,通常拍卖行也会接受退货退款,所以相对网路乃至坊间二手錶店来说,与拍卖行交易似乎是有保障了许多。

当然也就是因为国际知名拍卖有聚焦的效果,所以卖家才会愿意多付给拍卖行一成不等的费用,以期待自己的物品可以吸引更多买家的注意。很多人认为拍卖行是有钱人才能去的地方,其实这并不正确,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拍卖,只要事先提供相关证明就可以获得参与资格。让笔者感到有趣的是,现今大部分人买錶的目的几乎就是为了要展现自己的「有钱」,怎么反而真的要面对心中认为「有钱人才能去的地方」却又如此裹足不前。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所谓的参与是一回事,真的能将心目中的目标赢回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拍卖行通常会提供各种出价方式,除了提前书面出价跟亲自到场以外,很多公司都提供了网路跟电话竞标的服务。选择电话竞标通常要事先与拍卖公司接洽,轮到你的物品的时候,拍卖公司就会打电话到你的手机,让你遥控你的代理人替你出价。一般来说,除了哄抬价格以外,笔者以为书面出价算是最吃亏的出价方式。因为通常事前的书面出价就会变成起标价,除非你出的价格可以吓退全场人士,不然笔者通常宁可观察当天类似物品的拍卖状况,伺机而动。

参与国际性拍卖会,的确是令人热血澎湃,尤其即将轮到自己心目中的物品要开始拍卖的时候,真的是既期待又担心被人横刀夺爱。国际性拍卖会永远卧虎藏龙,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对手是中东油王、欧洲贵族还是中南美毒枭。有时候出价杀出了火气,往往就会拼得你死我活,尤其遇到古董錶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错过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笔者就在这边分享一个今年初发生在日内瓦举办的名錶拍卖会的趣事。

当时由于尚未轮到笔者心仪的物品,笔者也就一边上网一边打开拍卖会的实况转播。一直到一个1812年由丹麦制錶师Urban Jürgensen所制作的古董金怀錶开拍。一开始笔者也没有注意,不过经过了一阵子就开始发觉不对劲,因为这双方缠斗得异常厉害。原本预估的落槌价格应该是在美金三万到五万元左右,可是当价钱开始飙破美金十五万的时候,笔者也停下手边的事情,开始观看这场好戏。当金额破三十万美金的时候,笔者忍不住开启截图软体捕捉这一系列有趣的过程。双方缠斗到最后,全场都在笑,连拍卖官以及负责接洽电话竞标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开始笑场。到最后的成交价居然来到了美金六十二万,超过台币两千多万,真的可以说有钱人实在是任性。



一般来说,古董錶拍卖会发生这种情况很多时候都有一个特徵,就是这个錶通常是属于目前有在经营的品牌。以Patek Phillipe(百达翡丽)来说,当该公司博物馆看中了某样属于该公司想要收藏进自家博物馆的物品时,那真的就是不计代价,很少有人有那种经济能力跟知名錶厂一较高下,而且无论结果是如何,錶厂永远是最后的赢家。錶厂赢了,等于是对该公司的博物馆进行一个全球性的免费宣传,该物品之后要脱手,价格也不会低于拍卖价。就算錶厂输了(毕竟输了他们也不会承认),他们的产品品牌还是给大家竖立起一个深刻的印象。虽然说除了拍卖行才知道出价者是谁,不过这一阵子,光光各大报章杂志的报导以及爱錶人士好奇主动搜寻「Urban Jürgensen」效应的价值就不止美金六十二万了。如果当初那只錶正好就是錶公司内部的收藏而託人上拍,那相较于付给拍卖公司的手续费(估计约美金十几万)来说,这国际性广告真的是太便宜了。


對於古董錶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人最常問的問題就是:到底要上哪裡買古董錶?的確,這也是收集古董錶迷人之處,因為古董錶並不是隨時走進購物中心內的瑞士精品錶經銷商門市就可以買到。除了當地鐘錶維修中心的櫥窗內偶而會出現一些寄賣的二手錶以外,大部分的時間就只能倚賴網路。但是對於沒有時間做功課的人或是初學者,網路購物也是個充滿陷阱的地方。許多網路賣家的習慣都是報喜不報憂,往往收到錶了才發現賣家沒提到的部分並不代表沒有問題。更不要說一些刻意用假貨、爛貨欺騙買家的不肖賣家。如果單價低的物品還可以摸摸鼻子當作繳學費認賠了事,但是如果是動輒上萬美金的精品古董錶,大概沒多少人有辦法負擔如此高昂的學費。於是拍賣行似乎就成為一些高端古董錶玩家的熱門選擇。

大型的拍賣行大都有專業人士把關,除了確保錶的基本運作正常以外,也提供了物品的簡介、品相以及尺寸等資訊。拍賣行另一個重大優勢就是,拍賣行會在拍賣日之前,在周邊各大城市進行所謂的預展。當然巡迴預展並不是一定會將所有的拍品都一併展出,但是至少大部分的主力精品都會出現。一般民眾不需預約,即可進入預展並親手檢視即將要拍賣的各項商品。如果不克參加或是有興趣的物品並未隨行參展,買家也可以寄信給拍賣行要求他們提供更多的相關資訊,如:照片甚至影片。就算買家得標之後才發現重大瑕疵,通常拍賣行也會接受退貨退款,所以相對網路乃至坊間二手錶店來說,與拍賣行交易似乎是有保障了許多。

當然也就是因為國際知名拍賣有聚焦的效果,所以賣家才會願意多付給拍賣行一成不等的費用,以期待自己的物品可以吸引更多買家的注意。很多人認為拍賣行是有錢人才能去的地方,其實這並不正確,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拍賣,只要事先提供相關證明就可以獲得參與資格。讓筆者感到有趣的是,現今大部分人買錶的目的幾乎就是為了要展現自己的「有錢」,怎麼反而真的要面對心中認為「有錢人才能去的地方」卻又如此裹足不前。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所謂的參與是一回事,真的能將心目中的目標贏回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拍賣行通常會提供各種出價方式,除了提前書面出價跟親自到場以外,很多公司都提供了網路跟電話競標的服務。選擇電話競標通常要事先與拍賣公司接洽,輪到你的物品的時候,拍賣公司就會打電話到你的手機,讓你遙控你的代理人替你出價。一般來說,除了哄抬價格以外,筆者以為書面出價算是最吃虧的出價方式。因為通常事前的書面出價就會變成起標價,除非你出的價格可以嚇退全場人士,不然筆者通常寧可觀察當天類似物品的拍賣狀況,伺機而動。

參與國際性拍賣會,的確是令人熱血澎湃,尤其即將輪到自己心目中的物品要開始拍賣的時候,真的是既期待又擔心被人橫刀奪愛。國際性拍賣會永遠臥虎藏龍,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對手是中東油王、歐洲貴族還是中南美毒梟。有時候出價殺出了火氣,往往就會拼得你死我活,尤其遇到古董錶這種獨一無二的特性,錯過了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遇到。筆者就在這邊分享一個今年初發生在日內瓦舉辦的名錶拍賣會的趣事。

當時由於尚未輪到筆者心儀的物品,筆者也就一邊上網一邊打開拍賣會的實況轉播。一直到一個1812年由丹麥製錶師Urban Jürgensen所製作的古董金懷錶開拍。一開始筆者也沒有注意,不過經過了一陣子就開始發覺不對勁,因為這雙方纏鬥得異常厲害。原本預估的落槌價格應該是在美金三萬到五萬元左右,可是當價錢開始飆破美金十五萬的時候,筆者也停下手邊的事情,開始觀看這場好戲。當金額破三十萬美金的時候,筆者忍不住開啟截圖軟體捕捉這一系列有趣的過程。雙方纏鬥到最後,全場都在笑,連拍賣官以及負責接洽電話競標的工作人員都忍不住開始笑場。到最後的成交價居然來到了美金六十二萬,超過台幣兩千多萬,真的可以說有錢人實在是任性。



一般來說,古董錶拍賣會發生這種情況很多時候都有一個特徵,就是這個錶通常是屬於目前有在經營的品牌。以Patek Phillipe(百達翡麗)來說,當該公司博物館看中了某樣屬於該公司想要收藏進自家博物館的物品時,那真的就是不計代價,很少有人有那種經濟能力跟知名錶廠一較高下,而且無論結果是如何,錶廠永遠是最後的贏家。錶廠贏了,等於是對該公司的博物館進行一個全球性的免費宣傳,該物品之後要脫手,價格也不會低於拍賣價。就算錶廠輸了(畢竟輸了他們也不會承認),他們的產品品牌還是給大家豎立起一個深刻的印象。雖然說除了拍賣行才知道出價者是誰,不過這一陣子,光光各大報章雜誌的報導以及愛錶人士好奇主動搜尋「Urban Jürgensen」效應的價值就不止美金六十二萬了。如果當初那隻錶正好就是錶公司內部的收藏而託人上拍,那相較於付給拍賣公司的手續費(估計約美金十幾萬)來說,這國際性廣告真的是太便宜了。

Processing...

About |  Terms |  Privacy |  Contact |  Help |  語言:
Page loading time: 0.005 second(s)